什么是“中国特色经济治理之道”,与西方国家相比,“特”在何处?中国之治于世界之治又有何意义?
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院长薛澜近日接受中新社“东西问”采访时表示,中国是一个发展转型的国家,在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过程中无疑面临很多新的问题。正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持续不懈推动改革。 薛澜指出,所谓经济治理,就是把政府和市场,即“有形的手”和“无形的手”有机结合起来,从而让经济系统运行得更好。 传统观点来看,当市场出现失灵,政府就应该发力。市场失灵有很多类型,比较典型的如自然垄断,国家要通过政府规制的方式处理自然垄断的问题。此外还包括信息不对称、公共产品的提供、外部性等等。这些问题都存在市场失灵,市场无法有效配置资源,需要政府通过公共政策手段解决。
江苏省徐州市一家制造企业内,工人们在生产线上忙碌。中新社记者 泱波 摄
薛澜指出,从目前来看,所有市场经济国家都遵循这个理论,这是共性的问题。但是对于中国来说,非常不同的一点是:中国是一个发展转型国家,在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过程中,面临很多新的问题。 他举例说,比如改革开放的过程曾出现产权不清的问题,有些领域存在市场主体发育不全的问题,市场的规制体系还在逐渐建立过程中……这些都是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所遇到且必须要解决的事情,而且更需要政府的积极推动。
航拍深圳湾新地标——魅力“春笋”。(无人机照片)中新社记者 陈文 摄
“当然这也需要其他国家根据自己国情来看中国的哪些经验是适用的,哪些不一定适用。这是一个互相学习、互相来交流的过程。”薛澜说。
受访者简介: